书快小说 > 网游 > 带着医院回大明 > 第184章 免费扫盲班

第184章 免费扫盲班(1 / 2)

对于真正的儒生来说,如果能到另外一个国家传道受业解惑,也算是践行了人生的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播圣人学问,对于这些儒生来说,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圣人说,有教无类,这也是这些儒生一直嚷嚷和主张的事情。然而真正到了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中很多人都非常灵活。

尤其是书香世家的儒生,对他们来说,他们有着更美好的未来,自然不可能到倭国去教一群倭国小孩。好在朱橚的目标也不是这些人,朱橚要的就是那些寒门学子,这种人经历过社会的毒打,管理起来也更加容易。

“你们这些人一个个口口声声说着忠君爱国,张口闭口就是圣人的教化,现在这么大的功劳,职责就不要了?”

老朱在朝会上对着满朝文武群臣呵斥道,对这些世家的儒生,老朱已经彻底失望,一点为国分担的心都没有。如果老朱换个视角来看,他如果是世家的子弟,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明朝的江山还是太过极端了。

刚开始,明朝的江山是皇室的江山,后来,明朝的江山则成为了文官的江山,文官的权力不断增强,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开始掌控兵权,大明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以皇权为核心的足够强大的利益集体。

很多皇室子弟都被严格的限制,皇室的力量很弱小,本该由皇室子弟掌控的力量也划给了文官集团,划给了江南世家掌控,皇帝对于底层社会,对于大明边境的掌控都变得很微弱。

老朱在朝会上训斥人,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多说什么,除了东宫的属官外,也没有人自荐跟着太子标哥到倭国去教书。

“礼部,老五之前说过,在白玉京,所有小孩子都要被强制送入学堂,学习九年,他们称之为“九年义务教育”,我大明九年的免费教育做不起,一年还做不了吗?一年做不了,半年做不了吗?”

“就像老五说的那样,做个扫盲班,不说熟晓圣人教化,最起码也得识字明理。礼部,这个事情你们礼部负责,要拿出一个方案,要把学堂设置到每个村落。”

朝会结束后,老朱把太子标哥和朱橚,新任的户部尚书王时中,礼部尚书李原名叫了过来。

这次的事情,也让老朱下定决心,要在大明普及识字,从五岁以上到十四岁以下,全部都要到村子里的学堂识字。

朱橚之前就和老朱说过,白玉京里起步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种教育是强制的,甚至是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在白玉京里大部分人都要读十二年的书。

白玉京对教育的重视,老朱之前不是很在意。从古至今,读书的资源被垄断是常态,识字率长期在百分之二三左右,能达到百分之七八,那都算是文治的巅峰了。

除了教育资源被垄断以外,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钱去支持所有的儿童读书,哪怕只是读半年的书,读书实在是太耗钱了。

哪怕是在后世蓝星,读书也能耗掉一个家庭的财富。在大明皇家商会出现之前,老朱没有那么多赋税来支持做这个事情。

最重要的是,之前如果老朱推行这个免费教学的制度,除了钱以外,老师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教书的老师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书香世家,教育资源被严重垄断,这也是老朱暂停科举制度最重要的原因。

洪武初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取中的士子多为世家之人。

老朱已经不敢再用这个方法来取士了,一直暂停科举考试到老朱觉得会有一部分寒门士子能被取中,觉得大明的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之后的洪武十五年才恢复科举制。

在洪武十七年才礼部才正式宣布“科举成式”,正式定型科举制度。实际上科举制度,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取士的问题,内容太过复杂。

在洪武三十年,发生了大明南北榜案,春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夏榜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这也直接催生大明才用南北榜取士的制度。

所以,对于老朱来说,平衡比普及教育更加重要,或者说,老朱和历朝历代的帝王根本没有想过要普及教育,开展扫盲班,这其中的花费以及各种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哪怕是在后世蓝星,依然有很多人不识字。

如果让这些世家的儒生在全国所有地方开展教学工作,那么整个大明这一代的学生都将是他们的学生,他们会不会在教书过程中加一些私料,这谁也说不好,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这种师生关系对于老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在场只有一个人不支持,或者是说是对老朱的这个政策表达了不悦,那就是新任的户部尚书王时中。

作为文官,他肯定是支持老朱这项政策的,这个政策一出,儒生的地位只会更高,诞生更多的工作岗位。

同时,天地君亲师,这些学生虽然对儒生的仕途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最起码能够让这些儒生落一个好名声,这对世家和豪族来说,非常重要,到了他们这个阶级,名声,脸面甚至是要大于实际利益的。

普通百姓家里的子弟只能接受半年的免费教育,顶多也就到识字的程度,极少数天才可能会有不错的水平,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大明取士的格局,世家子弟依然是世家子弟,豪门子弟依然是豪门子弟。

不管是世家,还是豪门,亦或是寒门子弟,哪怕斗的再厉害,只要是儒生,他们在大方面的利益就是一致的。

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王时中很为难,按照老朱的要求,学舍要设置到村里,这其中的学舍要钱,桌椅板凳要钱,老师的束脩要钱,笔墨纸砚都要钱,还有课本也要钱。

尤其是课本,学舍这些东西都可以简化,但是课本,那是书,那是纸张,费用太高了,远不像后世蓝星那样普及。

就算是能读的起书的太子标哥的老师,写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也需要抄书。

就算是可以持续使用,就算只需要定一本书,费用可以大大减少,但是在庞大的学生基数面前,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王时中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要炸了,朝廷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用钱,每一件都是刻不容缓。

最新小说: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退婚的是你,我权倾朝野你后悔什么 大唐:云养娃,小兕子的快乐生活 万历公务员 带着医院回大明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桃花从便利店开始 鉴宝:从废品站捡漏亿元古画开始 最强御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