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殿下,这电报机的速度几何?又需要多少财力才能将其搭建起来?”
新任户部尚书曾泰直接问道,这老家伙确实和老朱说的那样,还算是公允正直的。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肯定最关心预算的问题。
“平均下来,现在是一里路两百贯,大体框架搭建是在两万里左右,总的耗资在四百万贯,总时长在五年左右,这中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也会进一步缩小。”
“电报机从北平传递一条消息到金陵城也只需要半天,传递的信息越多,传递的成本也就越低,电报机的成本也比电话机要低的多,一个县可以拥有数台甚至是数十台电报机。”
朱橚说道,电报机的成本确实小,维修成本更低,同一条线路的电报线越多,平均成本也就越低,一根电报线需要的电线杆和十根电报线所需的电线杆也差不多,维修成本也就算高也高不了多少。
所以,在关键府县,朱橚就会铺设更多的电话线,方便信息的快速传递。
“除了传递官府和军队中的信息以外,还可以传递军队和民间的信息,以此实现盈利。”
朱橚没有多说什么,说再多,也没有利益动人,大家都明白,从中能赚多少钱。大明的普通百姓对电报机没有什么需求,很多人一辈子的关系也就是在乡里,甚至就是村子。
但是对于乡绅或者是官员,读书人,尤其是对商人,这可是有巨大作用的,大明的官员上了品级的多是异地为官,谁不需要和家里联系?
若是往常,想要寄出一封信,动辄就要数月的时间。而现在,早上报到县衙那边,中午就可以到达,就算是再绕,一天怎么也够了。
信息的流通是极其重要的,朝廷可以及时知道哪里有灾,哪里有叛乱,然后去赈灾和镇压叛乱,不至于被蒙在鼓里,等到事情不可收拾后才知道。
众臣并不是太在意钱的问题,之前从金陵城到北平城的电话线路大家想搭上线老朱也不允许,现在允许了,自然不会在意钱的问题。
只要想赚钱,这电报机的线就是黄金线,众臣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掌握或者影响这条线。
大臣都是敏锐的,他们都明白,对于国家来说,铺设电报机线路只是第一步,哪个地方先铺设,哪个地方铺设的线路多,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现在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朝廷对当地的重视程度和后面给予资源的倾斜程度。
就像后世铁路沿线的发展都会被铁路带起来,班次越多的城市,除了那些交通枢纽,比如五省交界和九省通衢的地方,就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
“臣等必将全力配合周王殿下的工作,之前电话机没有经过兖州府,没有经过济南府,臣建议先铺设济南至徐州的电报机线路。”
朱橚刚刚说完,一个山东籍的大臣就站了出来,说道。山东虽然是孔圣的老家,但是更多是作为吉祥物,原以为在唐朝时地位极高的五姓七望被黄巢杀绝之后,山东就能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