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想要掌握舆论,哪怕是在蓝星,这些人还是很多,这些人总是站在至高点去批判这个,批判那个。
杀是杀不完的,就像野草一样。想要对抗他们,除了杀,只能一步一步侵蚀他们发言的空间。
他们阳春白雪,朱橚就要下里巴人,通俗,才能有传播力,那些阳春白雪,早已经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
大明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文盲率算是比较低的了,也在九成以上,尤其是大明初年,老百姓没有水平去欣赏戏曲,也没有钱去欣赏。
老百姓喜欢八卦,人人都有一颗八卦之心,甚至可以说是喜欢低俗,人们往往更加愿意,真相往往很无聊,而谣言往往更有戏剧性,所以谣言往往传播的比真相更广。
正好,朱橚想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知识,在讲故事和表演中插入健康教育的广告,就拿这次的事情实验一下,就算是失败了,也有老朱用大刀来收拾残局。
“黄赐,之前我让你找的说书人怎么样了?你现在找了多少个?”
朱橚来到了秦淮河富乐院勾栏的包厢里,把黄赐叫了过来,之前朱橚就让黄赐找寻说书人和说书的话本,找一些戏曲的话本和唱戏的人。
这段日子一直忙着蜂窝煤的事情,朱橚一直没有想起来过问教坊司的事情。
说书又称讲古,这门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人们茶余饭后开始闲聊,就如同农村晚上,农民吃完饭在桥头等地聚集闲侃,这就是评书的早期形式。
到了唐朝,开始出现评书的雏形,但是一直到了宋代才开始流行,等到了清末民初,才真正发展到巅峰。
它表演形式很简单,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表演内容也很通俗,不论是表演者,还是听众,基本上都属于底层人。
所以,朱橚选择这门艺术作为掌握舆论的突破口,只有它才能传播的足够广远,同时,想要讲好,达到大师级很难,但是想要讲,这很容易,低成本,效果强。
朱橚的故事足够新颖,说评书的人水平差一点也不要紧,大明的老百姓是野猪吃不了细糠,也不需要听多好的。
朱橚要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足够多的人听到朱橚想说的话。
“周王殿下,已经找到了十五名说书人,这些都是说的比较好的,从金陵城周边各县茶馆里选上来的。”
黄赐汇报道,虽然他不懂朱橚为什么要找说书人,他一直以为朱橚喜欢的是戏曲这种高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