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迅速修改参数,重新启动实验。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走了进来:“Mr.Li,theewMBEsysteisreadyfortestig.“(李总,新的分子束外延系统已经准备好测试了)
李昊点点头:“Perfect,let'strythepper-itroge-dopigapproachfirst.“(很好,我们先试试铜氮共掺的方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变成了一个不夜城。
研究人员分成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实验。李昊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数据报表和咖啡杯。
一周后的凌晨三点,当大多数人都在熟睡时,实验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
在掺杂了特定比例的铜和氮元素后,石墨烯样品在室温下表现出了微弱的超导特性——电阻下降了整整三个数量级!
何院士激动地握住李昊的手:“李总,你的直觉太准了!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李昊谦虚地笑了笑:“这是团队共同的成果。“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进度如同坐过山车般起起落落。
有时连续几天都能取得进展,有时又会莫名其妙地退回原点。
团队里的年轻研究员们开始显露出疲态,连何院士的白发都多了几根。
在一个特别艰难的下午,当第二十七次实验失败时,李昊把所有人都叫到了会议室。
他没有责备任何人,而是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的场景,旁白说道:“爱迪生失败了上千次才成功发明电灯。当被问及感受时,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
李昊关掉视频,环视众人:“各位,我们现在的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排除错误选项。这不是挫折,而是必经之路。“
这番话重新点燃了团队的斗志。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夜以继日地优化工艺,尝试不同的掺杂组合和制备方法。
每一次失败后,李昊都会“偶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引导团队走向正确的方向。
八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李昊和几位核心成员围在一台低温测量设备旁,屏息等待结果。
当屏幕上的电阻曲线突然归零时,整个房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何院士的声音颤抖着,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科学家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室温常压超导,电阻为零!“
团队成员们相拥而泣,八个月的艰辛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辉煌。
有人打翻了咖啡杯,有人把实验记录本抛向空中,更有人直接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李昊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
他悄悄走出实验室,站在走廊的窗前。
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的成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真正的变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