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循和商辂做完了交接工作后,他终于松了口气。
走出宫门的时候,回头深深地望了眼。
“或许,以后也没有机会再进来了。”
陈循嘴里说着,实际上,他的身体如今有多糟糕,只有自已知道。
多年的高强度工作,早已拖垮了他。
“爹。”
门外,有一辆朴素的马车停靠,两侧站着陈循的三个儿郎。
最大的那一位儿子,都已经60岁高龄了。
陈英,是陈循的小儿子,在景泰七年的顺天府乡试中,因违规被除名。
这成了他一生的阴影。
从侧面角度可以看出,陈循这个内阁大学士,品行端正,没有以大欺小。
其余的几个儿子,也没多大出息,完全没有继承他们老爹的高智商。
随着年龄增长,陈循也无所谓了。
自从“天市坊”开业以来,大明正式进入经济红海期。
本来和谐稳定的市场,突然杀进来一头怪物,把所有人都撞得死去活来。
然而,陈循的儿子们却在如此敏感的时期,毅然决然的下海经商。
本来陈循思想固执,他坚决反对,原因就是“经商本是一件低贱下等之事”。
君父要做生意,咱们当臣子的自然不敢反驳。
但儿子要走这条路,当爹的就得好好说教说教。
只是几个儿子态度坚定,陈循苦劝无果,放下狠话后,便随他们去了。
危机的时代,通常也隐藏着机遇。
陈循的儿子们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那便是酿酒!
没想到,几年之后,还真让他们搞出来名堂,最终进入了天香阁的采购名单之中。
......
景泰十三年,十二月。
大明的首条铁路,正式通车。
这条“顺天府→应天府”的路线,从景泰六年的时候,就开始动工。
期间,朝廷营部征调了150万民工,每人每年工作300天。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蒸汽机车铁路,耗费了整整七年,终于竣工。
关于这条“两京铁路”,在立项之初,几乎没有一个大臣反对。
后来建着建着,他们发现不对劲了。
草了,怎么那么烧钱?
如果朝廷要扩大“天市坊”的占地面积,没人会有意见,因为真的赚大钱。
可是,铁路呢?他们不了解,不清楚,完全想不到有什么用处?
景泰十年,大臣们纷纷上谏,请求皇帝停工,说来说去,他们的万金油借口只有一个,“劳民伤财”。
朱祁钰完全没有理会他们,劳民怕是没有吧?给普通老百姓提供工作岗位,而且待遇不差,人均月薪五两,许多人恨不得去做。
伤财倒是有,不过,伤的是你们的财吧?
因为财政拨款是从“天市坊”的营收中抽出来的,大臣们早就把“天市坊”当做摇钱罐,他们是真的心疼。
不过有一说一,建铁路确实烧钱,来算一笔账。
首先是民工薪资问题,150万人,月均5两,年均60两,光是工资就烧了0.9亿两白银。
......
然后是材料成本,朝廷掌控了铁矿,就当是不花钱吧,但是,开采铁矿要人,将铁矿提炼锻造成铁轨,也要钱。
铁路每公里用铁一百吨,完整路线至少需要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