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朱祁钰还是选择了商辂为下一任内阁大学士。
商辂本身就很优秀,是明朝唯一一个,达成“三元及第”成就之人。
“三元及第”,即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分别获得解元、会元、状元。
属于是科举的终身成就,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在商辂之前,还有一个“三元六首”,名叫黄观。
因为帮建文帝起草了一份声讨朱棣造反的檄文,还奉旨征兵,征剿叛匪。
落败之后,朱棣还能放过他?就是你小子骂得最起劲是吧?
黄观得知妻室、女儿、眷属均已被杀后,最终悲愤交加的投江自尽。
只能说,站错队是这样的。
纵观历史,达成“三元及第”成就的,寥寥无几。
唐朝三人:崔元翰(河北深州)、武翊黄(河南偃师)、张又新(河北博陵)。
宋朝六人:孙何(河南汝南)、王曾(山东青州)、宋庠(河南开封)、杨寊(安徽合肥)、冯京(广西河池)、王岩叟(山东临清)。
【PS:王岩叟以明经科三元及第,非进士科。】
明朝:商辂(浙江杭州)。
清朝三人:钱棨(江苏苏州)、陈继昌(广西桂林)、王玉璧(浙江杭州)。
【PS:王玉璧是武科,在崇祯九年就中了解元,后来顺治八年重新考,三元及第。】
这时候,就会有靓仔要问了,“三元及第”有多难?
这么说吧,相当于你高考的时候是省状元(解元),国考又拿了全国最高分(会元),最后还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赏识,把你评为“当代最优秀的年轻人”。
当然,古今社会背景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事实上,一旦你中了解元和会元,有很大概率,皇帝会给你状元。
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啊,足以名垂千古,你以为皇帝不动心?
比如说陈纪昌,嘉庆皇帝听大臣说:“本朝百余年,三元仅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也许是为了脸面,批了状元。
......
宣德三年,商辂初入学堂,在宣德十年的乡试中,就考中了解元。
已经不能以“天才”来形容了,而是“妖孽”。
当然,商辂不算是连中三元,直到正统十年才参加会试。
民间流传黄观更猛,县试第一、府试第一、院试第一、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达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超级成就。
可惜的是,黄观的战绩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
无论如何,商辂还是猛的,“三元及第”的荣誉太硬,很难不让人注意到他。
朱祁钰破格提拔他,还因为另一件事情。
原本历史中,商辂在成化五年,为“夺门之变”后被诬陷的大臣申雪冤案。
又在成化十一年,商辂先行提请复郕王位号,使得明宪宗下定决心,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谥“恭仁康定景皇帝”。
光是商辂做的这些事情,就相当于得到了免死金牌。
朱祁钰是个怀旧的人,重用商辂,本就是他的计划。
只是在此之前,商辂还太年轻,难以服众。
如今,恰逢陈循年老致仕,48岁的商辂,总算是熬出了头。
这个年纪,刚刚合适,放在大明朝廷中,仍属“壮年”。
明代首辅通常需要20—30年仕途积累(如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六部等职),48岁符合这一节奏。
例如张居正,23岁高中进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
散朝后,文武百官纷纷上前庆贺。
商辂表面上不卑不亢的一一谦虚回礼,实则内心狂喜,终于等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我问你,参加科举是为了什么?
你想一想,这官,当多大才算大呀?
在明朝,内阁大学士就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大学士,君父传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