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专家和技术人员中,凌云再次受到邀请,参与到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中。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任务总设计师忧心忡忡地指出。
“月球背面的通信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确实,由于月球本身的遮挡,传统的通信方式在月球背面将无法正常工作。
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必须建立一套可靠的中继通信系统。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之际,凌云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为什么不使用量子通信呢?”
“我在实验室里已经成功实现了,地面到低轨道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
“这为我们解决月球背面通信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然而,总设计师对这个方案表示担忧。
“但是,量子通信在长达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上是否可行呢?”
他的话还没说完,凌云便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他。
此时的他自信满满,雄心勃勃地说道。
“我的量子纠缠源稳定性已经达到了99.99%!”
“而且我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器,它可以在极低的信噪比下正常工作。”
面对凌云的自信和决心,其他人都是充满了怀疑。
但是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这次并没有人敢小瞧他。
于是,总设计师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凌云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紧张的测试和调整。
终于,经过不懈努力,世界上首个月球量子通信中继卫星成功发射!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为“嫦娥六号”探月计划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种花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并传回第一组通过量子加密的高清图像时,整个任务控制中心都沸腾了,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凌云被收编后立下又一大功!
只是他如此频繁的立功有些过于刻意。
所以,上面开始派出了秘密考察小组。
他们想摸清楚,凌云手里到底还藏了哪些底牌。
只不过,凌云本人还茫然不知,依旧在继续展示自己的实力。
在完成登月相关研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量子计算。
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一间秘密会议室里。凌
云正站在一群科技部的领导面前,向他们展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他指着一个冰箱大小的设备自信地说道。
“这就是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原型。”
这个看似普通的设备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包含了128个量子比特,通过一种新型的纠缠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全连接。
这意味着它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计算能力。
科技部的张部长对这个设备的体积感到非常惊讶。
他看着凌云不禁询问说道。
“这体积……比国际上报道的任何量子计算机都要小得多啊!”
凌云微笑着解释道。
“这是因为我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量子比特实现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小设备的体积,还能提高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不是超导,也不是离子阱,而是基于拓扑绝缘体的固态量子比特。”
“所以,它可以在常温下工作,稳定性极高。”
凌云一脸自信的向众人解释道。
他说的头头是道,完全沉醉其中。
完全没有注意到,不远处正有一双眼睛在警惕的盯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