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白的调兵命令下得挺急,但不过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罢了,军令本身并不急,秦琼和章邯的两路兵马,都没有急着赶路,都是用正常的行军速度前进,还携带着大批的粮草辎重,行军速度自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等到两路兵马到位,接管了防务,并且开始维修城防,积累城防物资的时候,时间已经又过去了大半个月。
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面,陈平和毛骧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中原四郡和锦凌郡,着重搜集叛军的情报,毕竟之前叛军突然攻击锦凌郡,并且还直接屠城的事情,有些太过于诡异了一些。
按理来说,叛军应该正在中原四郡与秦国卫军兜圈子,想方设法地摆脱围剿,并且努力发展壮大起来才对,怎么可能在一块根基之地都没有的情况下,突然挥兵北上攻击锦凌郡。
陈平的猜测始终只是猜测,对于他们这等谋主来说,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不能凭借自己的一个猜测就胡乱给叶白建议,那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攻破了一座县城,并且大规模屠杀之后,这支10万余人的叛军,在一片狼藉、满是鲜血和尸体的破碎城池中休整了三天,就再一次出发了。
没有再合兵一处,而是分兵两路,分别攻打临近的两个县城。
叛军的事情,两个县城的官员、百姓都已经知晓了,不多的府军急匆匆地登上了城墙,加强防备,县衙的官员积极大力支持,打开府库和军械库,将储备的钱粮用来犒劳府军,各种装备也都下发了下去。
更是不惜用重金征召县城的青壮百姓入伍或者协助守城,算是做足了准备。
出乎县衙官员们意料的是,本以为需要靠着重金才能够征召到足够的青壮民夫,值此危机关头,他们也是相当舍得花钱,没有什么吝啬的意思。
结果征召的告示刚刚贴出去,就有大批的青壮百姓踊跃应征,就连县城的几个家族,也是把豢养的家丁、护院都给派了过来,支援县城防御。
刚刚征召的青壮百姓,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能是充充人头,真要打起来,估计临阵脱逃的不在少数,可各家豢养的家丁、护院就不一样了,那都是敢打敢杀之辈,手里也是有人命的,个人战斗力未必就比府军差了。
脑子其实不笨,只是在惊慌之下没有能够去细细思考的官员们,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就能够想明白,城中百姓和各家如此支持,并非是真的对朝廷有多少忠心。
真正的原因,只是被叛军屠城的事情给吓住了,在城门被封锁,无法离开的情况下,他们只是单纯地想要活命而已,帮助官府也就等同于帮助他们自己。
哪怕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们也会拼命守城,阻止叛军进城,能不能做到暂且不说,起码有这个作战意志。
叛军军纪散漫,也没有有能力的将领统兵,行军路上拖拖沓沓,在之前的屠杀中彻底开了荤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凡遇到一座村庄、城镇,都要发起攻击。
一座座村庄、城镇,根本就无法阻挡5万多叛军的进攻,哪怕叛军的战力不强,可在破开的县城军械库中抢到了一批武器装备,部分叛军已经鸟枪换炮了。
杀过人和没有杀过人的人,那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样子,哪怕双方武力值一模一样,吃亏的也必然是没有杀过人的。
屠杀了一城百姓的叛军,别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身份,现在已经完全变了,变得冷血残酷,不将人命当回事,哪怕对之前的同类挥舞手中屠刀,也没有半点心软,反倒是有种变态的快感。
路上的屠杀和发泄,让叛军本就迟缓的行军速度更是慢了一截,每日近乎只能前进30多里,足足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赶到了下一座县城。
这么长的时间,给了两座县城足够长的缓冲和备战时间,叛军那看似凶猛,实则杂乱无章的攻势,在两座县城的城头上碰了个头破血流。
驻守县城的府军是老弱病残,协同守城的也是临时征召,连像样的训练都有经历过的青壮百姓,战斗力极弱,全凭保护家人的信念在支撑着。
攻城的匪军,也是大差不差,刚刚放下锄头没有多久,战斗力有限,还缺乏攻城器械,就算有,除了最为简单的云梯之外,很多东西甚至都不太会操作。
两只菜鸡互啄,一方仗着兵力雄厚,人多势众,一方则是有着城墙作为依托,近10天的准备,更是积累了大量的守城物资,竟然是打了个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