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曹景隆带着一万名大明京营的士兵直奔倭国北朝京都城,而第一军的两个团则是由第二师的师长华长林带领,他是朱榑麾下的大将,原三护卫指挥使。
曹景隆一路打过去,朱橚安排的有线电报机也跟着设置过去,方便太子标哥和朱橚随时了解曹景隆三部的情况。
“五弟,父皇的嘉奖旨意来了,另外三处登陆点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朝廷也派遣了一批官员和学子过来,到了那个时候你也可以轻松一些。”
吉野城里,太子标哥和朱橚说道。这段时间一直是朱橚在忙着奈良县的事情,太子标哥则是准备在倭国各地开学堂和在大明开设扫盲班的事情。
现在的大明学子可是一个九成九的稀罕物,到处都缺,老朱在大明强制推行扫盲班,需要大量的老师,这些老师不需要有多厉害,会识字,会汉语拼音即可。
每个老师基本上都在三十岁以下,不要有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在上岗之前,都要先经过大明朝廷的岗前培训,讲解一些注意事项,因为教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普通的识字,所以汉语拼音是必须要会的。
为了提高大明的识字率,朱橚祭出了汉语拼音这个神器,能够大大的提升百姓识字的速度。
好在这些原本就识字的人学起汉语拼音来还是很快的,不算费什么力,朱橚还提出了按照这个汉语拼音编撰出汉语字典,也算是在文化领域著书立说的功德了。
倭语本身可以理解为华夏文的一种,就算是方言,太子标哥自然不可能强制要求所有倭国人都会说倭语,只能要求倭国的官府和所有的学堂,包括私塾也严厉禁止传授倭语。
“大哥,这可太好了,臣弟一直在等着他们,他们来了之后,臣弟也能够轻松一些,也是时候该重建倭国的秩序了。”
“倭国学堂的事情怎么样了?要不在倭国也来一次焚书坑生,把倭国的书社,学堂,书贩这些人全部处死。”
“除了保留几十个翻译在大明教授外交人员倭语以外,其他只会倭文的倭国官员全部处死。倭国的底层吏员,可以由大明的一些士兵和底层军官转任!”
朱橚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方法,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全面开战了,那么倭国需要的就是从上至下彻底的清洗。
倭国百姓也不需要倭国官员来治理,倭国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像大明那样完整的治理体系。
底层的小吏由军队里的士兵担任,大明别的不多,就是士兵多,哪怕让他们做个衙役,吃朝廷的俸禄,他们就很开心了。
要是能做个班头,里长什么的那就更开心了,虽然这些职位都算不上吏员。但是对于这些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来说,绝对算得上是美差了。
“士兵和底层军官充任倭国各地吏员的事情,这个没有问题,培养一下他们识字的能力就行!”
“书社,学堂和那些书贩都必须要得到管理,里面的倭人可以全部处死,至于处死倭国官员,这个事情还需要再议!”
太子标哥想了想,说道。倭国书社这些地方肯定是要全部予以捣毁的,里面的那些人杀死也就杀死了。
也许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倭国属于“著名学者”,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些人都是该死的。
太子标哥要的是,彻底将倭国改造,让倭国的百姓符合他心中的“治世”。
而朱橚要的是从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双方在某些领域的诉求是一致的,有些领域则不同。
但是,显然,还是得以太子标哥的诉求为准。如果现在把倭国的官员全部处死,豪族全部灭掉,这个事情影响太大了,还是要和老朱汇报。
不过老朱应该不会反对,杀了也就杀了,别说是倭国的豪族和官员,就算是大明的豪族和官员不也是说杀就杀了吗?
现在的倭国和大明一样,豪族和官员太腐败了,但是他们是不绝的,就像王朝更迭一样,杀掉前朝的官员和豪族,还是会诞生新的官员和豪族,百姓的生活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王朝的命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这些和朱橚没有关系,朱橚自然明白这就是一个解决不了的死循环,看透了。朱橚只提建议,最后的决定还要老朱和太子标哥来下。
等到大明派遣来的官员到奈良县之后,朱橚就会让他们熟悉一下之后,立刻上岗。
现在,老朱已经确定,要在倭国实现大明的官员体系,将倭国变成大明的三个行省,拟定划为朱允炆的封地,等朱允炆成年后就让他到倭国就藩。
倭国这个藩地划的倒是不算太大,巅峰时期的大明有两京一十三行省,倭国的三个行省听起来似乎不小,但是实际上也就和大明的一个行省差不多大。
之所以老朱把倭国划为三个行省,也是为了加强对倭国的集权管理,划为一个行省,天高皇帝远的难免会有尾大不掉的风险。
对于老朱的这个决定,朱橚也是上表支持的,把朱允炆送到倭国来也是一个好事,和他的那一群儒生大臣一起来倭国,要是再复辟一下分封制,那就太完美了。
可能老朱本人对分封制还是很喜欢的,只不过他只想给他的子孙分封,对功臣是不行的。
不过朱橚倒是觉得,可以将土地分封给立下军功的公侯,反正都是海外的土地,即使分封了也不心疼了,打烂了也还是华夏的土地!
在大明内,这些勋贵集团,世家大族都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混乱因子,但是在海外,再动荡也和大明没有关系,打的再烂也是华夏的土地。
在倭国的土地上,朱橚对大明的官员和勋贵,还是颇为容忍的,只要不影响大明皇家商会做生意就行,要是敢影响大明皇家商会做生意,那朱橚就会让对方明白,在海外到底谁是老大。
这也是朱橚要把一些士兵就地转化为当地衙役,小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