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贫苦百姓免费看病,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存在。
洪武三年,朱元璋设立惠民药局,服务对象是贫民、灾民、士兵。
免费发放草药,诊费极低甚至免收。
但是,由于朱元璋兜里难,导致惠民药局的覆盖范围极小,只在府州县治所里设立。
而且药材大多为基础品种,比如说甘草、柴胡。
小病能治,大病看你的命够不够硬。
偏远地区的贫苦百姓,只能等死。
朱祁钰开创“天市坊”,给朝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钱,已经多得快要存不下了。
于是,天医阁顺势而生。
府州县治所本就有了惠民药局,他肯定不会取消的。
朱祁钰偷偷在全国各地的偏僻村庄里,建设了天医阁,花钱去请一批郎中坐诊。
郎中们每个月拿着不菲的固定工资,时不时还会有各种福利补贴。
由于负责的范围不大,需要看诊的老百姓人数不多,倒也算得上一份美差。
反正比以前走街串巷求人看病的日子,好太多了。
同时,太医院的藏书也大大方方的贡献出去,不再藏着掖着。
既能增长医术,还可以吃上皇粮,几乎没有一个郎中能够拒绝这个诱惑。
因此,许多郎中都是拖家带口去赴任的。
房子,朝廷帮你建好了,每个季度还会发放天衣阁的衣服。
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不是终身制的,你可以选择签约五年。
五年期满,还能够凭你的意愿,决定是否续约。
真的,你找不到任何槽点。
如果非要挑一个毛病,那就是必须通过太医院的考试,才有资格上任。
这是为了筛选出一些滥竽充数的江湖术士,岐黄之术啥都不会,就只会忽悠人,搞什么“符水治病”。
......
在明朝,郎中虽然不算贱籍,但地位也仅比商人高一等,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
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思想影响,许多科举失意的文人转而习医,此类群体被称之为“儒医”。
著名人物有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不想走老一辈的路,选择冲击科举,结果被残酷的现实教做人,只好回来继承家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古代郎中大都是坐在医馆中,等候病人上门,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
然而,坐堂医在明朝寥寥无几,属于高薪人群,待遇甚至比当官的还要好。
真正的名医大都不会选择进入太医院。
一是地位低下,最高也就五品官;二是待遇一般,远不如民间出诊;三是风险极高,很容易因皇室成员病故而获罪。
无论是坐堂医还是御医,皆属于凤毛麟角之辈。
绝大多数郎中只是游医,携带药箱、虎撑(铜铃)走乡串户,居无定所,每天求着给人看病,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活。
都说医者不自医,穷病难医。
再加上民间医生误诊可能遭殴打或诉讼,《大明律》规定:“庸医杀伤人需偿命”,更是给这个职业蒙上雾霾。
天下游医,何其之多?
朱祁钰开设的“天医阁”,不仅可以解决游医的就业问题,还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一举两得。
......
“天市坊”已经开办了十二年,在两京十三省一百四十府都有设立,总营业额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