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沅看他眼眸中似乎有眸光微动,知道他的悲伤并不都来自于国事,只笑笑地扯了扯他的衣袖:“阿兄若是难过,也可以哭出来的。”
“我不是难过。”洛北微微皱眉,似乎在想如何表达,“我只是突然想到,他一走,若是我在长安碰到有人要矫诏来杀我,便没有人能与我背靠背地杀出重围了。”
褚沅有些惊奇:“阿兄在朝中民间都是深孚众望,又素有‘大唐军神’之名,怎么会有人敢这样做?”
洛北笑了一声,金色的眼眸中不辩悲喜。
他没有回答她的这句话。
离开凉州之后,队伍转向东南,向平原行进。
洛北率队沿着干涸的河床行进,马蹄踏过龟裂的黄土,扬起细碎的尘烟。他手中的地图上标记得很清楚,这是条渭水的支流——
然而往年的春水涨潮不见踪迹,裸露的河床上只留下几具被晒干的鱼骨架,在猛烈的阳光下散发着干焦的气息。
“不对啊,节气该有杏花雨了。”王训用马鞭挑起一株枯黄的麦苗,根系带出的土块簌簌崩落,“伯克,你看……表土三寸之下不见半点湿气。”
褚沅忽然勒马。道旁跪着十几个蓬头垢面的农夫,正用陶罐收集石缝里渗出的浑水。最年长的老者膝行至洛北马前,额头重重磕在开裂的田垄上:“求将军开恩,给娃娃们留口水喝吧。”
还没等王训回头去征询洛北的意见,洛北已翻身下马。他的皮靴陷进松软的浮土,靴筒转眼蒙上黄尘。
“老丈请起。”他解下自己的水囊,递给对方,“这样的旱情持续多久了?”
“开春就没落过半滴雨。”老者颤抖的手指指向天际,那里是一片晴空万里的蓝。
浑浊的泪顺着老人沟壑纵横的脸淌了下来:“麦子抽不出穗,桑树长不出叶,春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
“将军请看。”褚沅接过老人手中的木棍掘开田垄,土中排列着不少虫卵:“冬日不雪,春日不雨,按着这个势头,是要起蝗灾的。”
仿佛印证她的话语,几只灰褐色的飞虫撞在洛北的衣袍下摆,他拈起一只尚在抽搐的蝗虫,金棕色的瞳孔骤然收缩——虫腹鼓胀如枣,这正是产卵前的征兆。
当夜他们就驻扎在这村外,在破旧崩塌的土地庙旁寻了个平坦地方。洛北似乎起了怀古的兴致,穿过破旧的前堂,独自来到没有神像的祭坛前,看着那只倾颓的社稷坛。
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地上,就像一片无言的峰峦。
“阿兄在看什么?”褚沅在他身后问他。
那山峰忽而活了过来,洛北转过身,定定地望着褚沅,口中的话语却很有些答非所问:“我没有时间了。”
“阿兄说什么?”
“我没有时间陪他们穷耗这些权谋上的把戏。”自战争结束之后,洛北语气难得冰冷到如此地步,“明日起,下令全速返朝。”
“他怎么会回来得这么快!”相王李旦再度得到消息之时,洛北距离长安已经不到十日路程了。
李成器恭敬地回答他:“父王,洛北出身边地,长于鞍马,这样快,本就不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啊?”
“可这队伍里不是只有他自己!还有金城公主、还有虞国夫人褚沅、更重要的是,还有吐蕃的请婚使!”李旦道,“他敢把路程压得如此之紧,竟连公主的情况都不考虑了吗?”
李成器道:“只要他一口咬死了不知公主身份,只是归心似箭,公主又能如何?反正公主总是要到吐蕃去的。”
“你说的不错,可他提前回来,会让我们原本紧张的计划更加紧张!李多祚那怎么说?他不肯帮助我们?”
李成器摇了摇头:“李多祚位极人臣,久得陛下信任,又已是朝廷郡王,我们能给的条件,他都已经拥有。高仙芝面上愿意合作,内心却未必愿意对抗这位大唐军神……”
“不能这样想。”李旦轻轻打断他的话,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算是把胸中郁气一吐而出:“若你也把他当成大唐军神,那你也不会相信禁军之中竟然有人敢反对他。”
李成器只得道礼:“父亲教训得是,是儿子思虑不周了。”
“父子之间,本没有这许多客套。对了,你那堂弟如何?可已经做好了冲击宫门的打算了?”李旦又问。
李成器还未答话,门外已经有人走了进来,那人躬身道礼:“我奉谯王之命请相王殿下过府一叙。”
“有何要事?”李旦板起面容,极为严肃地问。
“府中来了个客人,自称是右羽林军将军,郝灵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