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文,从右往左,林清源来此多年,也早已习惯,张良打开帛书,先是惊讶,然后就用手摸了摸标题的位置,其上正是‘少年中国说’五个大字,接着便是内容。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妇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文章并不长,但字里行间,却散发着蓬勃的生气和锐利,也十分符合它的标题。
“你刚才说,这只是节选?那全文又该是何等的气魄啊。”张良来回看了三遍,轻声感叹道。
“这可是在我华夏盛世之时,由大贤写就的吗?”他忍不住询问着。
“恰恰相反,是在我华夏遭受磨难时,一位学者写来鼓励少年英才,奋起直追,为国争光的。”林清源却叹了一口气。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是梁启超写就的文章,他只截取这一部分,也是考虑到了两人所在的时空和国情的不同。
“说起来,这篇文章的年纪,比我还要大上一百多岁呢。”思及此处,他不免感慨道。
“那,你所在的那个时间段,我们华夏,挺过那磨难了吗?”
如果换成外人,听到这儿,指不定会以为他在发疯,可张良却知道他在说什么,甚至还饶有兴致的询问起国家的未来如何。
“自是挺过了,而且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着。”林清源笑着点了点头,给予肯定的回答。
“那就好。”张良松了一口气。
“清源,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你能否答允,”随即他话头一转,“是有关这篇文章的。”
“留侯但说无妨。”林清源虽疑惑,但还是擡了擡手,示意他继续。
“我觉得这么好的文章,不应该只给贾谊一人,你方才也说,这是那位忧国忧民的学者写来鼓励我华夏少年们的。”
“既如此,何不做的大方点,在开学典礼上,假托先贤之口,将其赠予所有学子呢?”张良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留侯方才说不情之请,除了这个外,您还想亲自在开学典礼上致词,是也不是?”虽然是疑问句,但却是肯定的语气。
“太学自设立以来,多是由你亲自致词,此番我却要取代你做此事,这心里难免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张良也坦然。
“留侯这是说哪里话?俗话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更何况,您都已经亲自跟我商量了,我又岂会心有芥蒂呢?”林清源亦是坦荡的很。
“其实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太学之中,虽然青少年不少,但在朝堂上和老师队伍里,还是年长者居多,倘若由你来宣布这篇文章,我是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怎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啊,更别提,这做学问的,最是要脸面,倘若只盛赞我们华夏的少年,只怕会伤了年长者的心。”
“但若是由我来说就没关系了,大可以引申为长者对后辈们的鼓励和期许,且我身为太学祭酒,他们也不敢对我所言有什么质疑的。”张良跟他解释。
“留侯思虑周全,我却没想这么多,那这文章,我可还要单独给贾谊一份吗?”林清源问道。
“自然是要给的,你先找个时机给他,等开学典礼,我致词的时候再说一遍,那么到时候,他自然就会知道我们道家学派对他的看重了。”张良道。
“留侯啊留侯,您这是打着一举两得的主意啊。”林清源一听自是明白他的意思,还是想把贾谊扒拉到自己碗里来。
“我这也是为你着想啊,如今我们道家学派大猫小猫两三只,若是再不想些法子,恐将来你独木难支,局势艰难啊。”张良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我知留侯的好意,必将倾尽全力,壮大我道家学派,以谢留侯传道授业之恩。”林清源听到这儿,心下十分动容,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
“你这是做什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起来,快起来。”张良伸手去扶他。
“是了,本就是一家人,又何必说什么不情之请呢?”林清源顺势起身,并打趣了一句。
“你啊,我才说这些年你沉稳了许多,如今一看,还是当年那个性子,得理不饶人的很啊。”张良听他这么说,笑着摇了摇头。
“这不是在留侯面前吗?倘若有旁人在场,就是想看我使性子,那还不能够呢。”林清源也语气轻松的跟他道。
“对了,留侯,我那个时代,曾给这篇文章谱了曲子,又将其中词句化作唱词,两相配合,也是振奋人心的很,趁着现在正是闲暇,不若我来为您演奏一番可好?”他甚至兴致勃勃的提议着。
“那自然是好,我也听听这千年后的乐曲和我们如今有何不同。”张良很高兴。
于是乎,林清源便去取来了古琴,照着记忆的曲调先试了试,确定没大差错后,便开始了表演。
房间里随即传出了清冽的琴音和柔和的男声两相应和,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