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你是我的妻子,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护着你的。
夜已经深了, 林清源还没休息,依旧在书房挑灯夜读,刘元拿着一件披风进来走到他身旁替他搭在肩上。
“先生, 如今天色已晚,便是再怎么忙公务,也不能不顾惜身体啊,还是早些休息吧。”她关切道。
“元儿, 你知道吗?看着自己梦想中的蓝图慢慢变成现实, 那感觉简直不要太让人上头,为着这个,就是再苦再累,那也是值得的。”
虽是深夜, 但林清源却丝毫不困,反而显得神采奕奕, 眼里好像都有光亮在闪,可见他心中的信念得以实施让他何等的愉悦。
“说的是科举制的事吧,”刘元见状,也笑了笑,顺势坐到了他身旁。
“我早先在母后那儿听审伯父说了一嘴, 尽管了解的不多, 但隐约听着,是个利国利民的好制度,母后也是赞不绝口。”
“先生能提出这样的见解, 我也为你高兴呢。”她握住了他的手,给他以肯定和支持。
“其实这也并非是我提出的见解, 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以完善,让其更适应现实罢了, 当不得如此夸赞的。”林清源摆了摆手。
但他心里对这话很受用的,可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索性他也并未有冒领功劳的意思,只照实说了原委,主打一个真诚。
“说来也怪稀奇的,第一个创造性的提出用科举选官的,竟是一位昏庸的君王。”话到这儿,林清源也不禁感慨。
“哦?昏庸的君王,却提出了这样的好制度?这是怎么回事啊?”刘元一听,也来了兴趣。
“其实对这位君王的功过,还挺难评的,你说他是昏君吧,可偏偏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实事。”
“可要是说他是明君吧,他又把祖宗的家业丢了个干干净净,就连自己也得了一个‘炀帝’的谥号,被后人唾骂,其经历实在令人唏嘘啊。”
林清源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历史上科举制还真就是这位皇帝提出的。
杨广的初衷本是想撼动世家的统治,以寒门学子取代士族后辈立于朝堂,也能使得皇权更为稳固。
奈何他推行自己的政策时,走的太快太急,且多方面一起发力,最终惹得天怒人怨,落了个墙倒众人推,隋朝也二世而亡的下场。
可以说是非常一言难尽了,也难怪林清源感慨万千。
“先生,那我们就吸取教训,不要犯他犯的错,谨慎一些不就好了?”刘元不知他说的是谁,但这不重要。
“没错,确实需要谨慎一些,元儿,你瞧,这是我初步拟定出来的选拔标准和考试科目,”说着,他就挪了挪身子,让其能凑到案台前看到他写的东西。
“先生,这么多东西要考吗?那些学子应付的过来吗?”没看具体内容,只瞅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的表头,刘元就心里有些发怵了。
“这不是应付不应付的问题,而且必须要掌握一些技能的问题。”
“元儿你看啊,首先,我要他们能默写一篇先贤的文章,并对其注解,这就是在考他们的文学功底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肯定无法胜任工作。”
“接着,他们要再做一些算数题,无论什么时候,哪个部门,它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要是连算数都不会,这样的人当了官,也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儿。”
林清源跟她解释着这么设计的原因,其实说 白了,这就是简易版的语文和数学考试,鉴于此时是西汉,所以英语学科肯定是出局了,不会考的。
扯远了,话题继续回到最初。
“这个我明白,这些日子跟着母后打理宫务,也着实是费了不少劲儿。”
“虽然我只是理家,但其中的弯弯绕比起治国也差不离,这算数确实有必要考。”刘元听了他的话后,赞同的点了点头。
“那这个呢?思想政治?这是怎么个意思?是要学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吗?”她指着帛书上的又一个科目问道。
“没错,我们拟定一个主题,让他们围绕这个写一篇文章,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也就能看出他们的政治倾向了。”林清源跟她解释道。
“那这个历史呢?考这个是为什么?”刘元又问,但话音未落,她就反应过来了。
“先生,这个我知道,”她举起手来,跃跃欲试。
“那你说说看。”林清源示意她继续。
“先生你以前讲过的,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却惊人的相似,我们需得掌握其中的奥妙,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对不对?”她一擡下巴,特别得意看着他求夸奖。
“对,但还是不全。”林清源难得见她这么可爱的样子,擡手摸了摸她的头,先是肯定,后又摇头。
“如何不全?”刘元也虚心求教。
“我们学历史,除了能在其中汲取先贤的智慧用以指导现在外,也是要记住我们的来历和出身。”
“正所谓,‘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亡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由此可见,历史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是我们华夏部族存在过的见证,是我们世世代代祖先的足迹。”